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承诺审批、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改革制度相继落地见效。
提升快速响应能力,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流程,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增强实战能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不足。
实施贵港市城区裸地、堆场扬尘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研究吃透用好用足国家政策,以努力补齐生态环保基建短板为重点,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方向,积极争取中央生态环保专项资金更多支持。严格执行城市建成区机动车禁鸣、限行等措施,在重要考试期间、夜间和午间休息时间等敏感时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交通噪声污染。推动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新格局。推进散养密集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利用,加强宣传,提高散养户环保意识。
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的监管。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在南宁、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百色、河池、来宾等市,实施一批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利用项目,包括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处置,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废油利用,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含砷废物、废蚀刻液、电解铝大修渣利用处置等。专栏6 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对全区545.2万公顷自治区级及以上公益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对约60万公顷天然商品林实施管护。
互花米草等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威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保障仍需火力发电支撑,需增加必要的电煤消费。严格控制工业炉窑生产过程及相关物料的储运、输送等无组织排放。加快车船结构升级,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新能源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推动市政园林机械、内河船舶、港作船舶以及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场所的作业机械和车辆使用新能源,加快加气、充换电等配套设施建设。
严格环境应急管理和风险防控,加强环境安全形势分析,定期开展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环境风险应急管理考核。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舆情研判与引导,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主要工业企业已完成脱硫脱硝等减排工程,统调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减排空间小。重点开展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黑叶猴、金花茶、苏铁等物种栖息地和关键生境保护修复,建设生态廊道。第十一章 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健全环境安全管控机制,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尾矿库环境风险管控,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应急响应能力,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确保重点领域环境安全。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湘桂岩溶地区(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以百色、崇左、桂林、河池、来宾、柳州、南宁、梧州等设区市的县域内石漠化片区为重点,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推进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加强核设施周边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提升核应急预警能力,严防核事故风险,确保不发生核事故。巩固深化市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健全黑臭水体动态排查评估机制,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评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长效运行。加强海洋资源开发污染防控。
以智慧监管平台、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等为支撑,提升市县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设区城市3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3%。
继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对沿海重要河口、海湾、重点滨海湿地、受损海滩、海岛海域实施生态整治与修复,开展涠洲岛珊瑚礁以及北海、防城港等设区市的海草床保护和修复,有效修复受损海岛和生态系统。协同控制PM2.5和O3污染,统筹考虑PM2.5和O3污染特征与区域传输影响,针对O3形成机制、O3及前体物空间分布、O3来源评估等进行对策研究,实行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推动城市PM2.5保持稳定达标并下降,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开展进水浓度偏低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内管网排查,加快管网错混接改造、老旧管网更新、破损修复改造、雨污分流改造,有条件的城市管网建设进一步辐射到周边乡镇,基本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和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组织开展自治区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以及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情况评估。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海洋环境质量稳中有升,近岸海域22个国家考核点位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保持90.9%以上,其中2020年达到95.5%,连续8年稳居全国前3。本规划专栏2至专栏9共设有8类工程: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海洋环境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工程、土壤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工程、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工程、核与辐射环境应急能力建设、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工程、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专栏5 土壤风险防控和治理修复工程建设用地污染调查及风险评估:在河池、柳州等市实施一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项目。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卓有成效,生态破坏现象逐年减少。
推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预警系统和重点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系统建设。推动形成生态环境合作新格局。
规范生活污泥处置管理,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达标污泥还田利用。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
加大绿色基础设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力度,推广高效节能汽油机和柴油机,鼓励使用新能源、混合动力、天然气等节能环保车船。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治长效机制,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的通报和会商,深化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烟花爆竹生产、运输、销售等源头管控,以传统节日为重点时段、以禁燃限放区为重点区域,加大禁燃限放烟花爆竹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烟花爆竹销售点管控,加强日常巡查,严格执行禁燃限放规定,按规定处置违法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在环保行业企业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扩大环保管家、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范围,不断探索互联网+环保产业发展新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11%,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8.49%。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设广西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列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并扎实推进,全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各级人民政府责任并强化考核。
第四节 积极控制大气面源污染严格管控扬尘和粉尘污染。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显著增强。
开展茅岭江、防城江、桂江、贺江等流域水生态安全调查和评估。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为主要手段,有效削减现有企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强化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防控。
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建立全链条防治塑料污染工作机制,抓住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全面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及企业主体责任,有序限制、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加强涉危险品、涉重金属的企业、化工园区,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流域的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实施分类分级风险管控。严格管控渣土运输扬尘污染。
调整超采区水资源利用结构,逐步压减地下水开采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置。